
贪嗔痴(佛教中的三毒)_百度百科
贪嗔痴出自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指世间众生所染三种根本毒害,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是为恶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元始智慧正观解脱经》云:贪、嗔、痴总名三毒。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的不知满足的追求、占有的欲望。
何谓五毒 六欲 七情 八苦 九难 十劫 - 知乎 - 知乎专栏
指贪、嗔、痴、妄、慢,这些都是人产生苦恼的根源。 “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心胸狭窄,“痴”让人沉迷而不能自拔,“妄”让人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慢”让人态度冷淡,失礼于人。
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分别什么意思呢?_百度知道
依百法、五蕴等论,贪嗔痴慢疑与不正见是六种根本烦恼。其概念与我们一般的日常用语有区别。 贪,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其顺境染着不舍,能够感生来世三有的异熟果报,不得解脱;另外贪与欲经常交织,但不是一回事。
五毒 - 百度百科
佛教称“贪、嗔、痴、慢、恶”这五种情绪为五毒,认为这五种情绪是众生之“障”,一旦勘破,便能更容易地修成正果。 另一种说法: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 五毒心 ”。
佛家对贪、嗔、痴等情绪的解读及戒嗔的含义 - 百家号
佛家戒嗔,作为佛教修行中的一项核心道德规范,旨在教导信徒如何克服愤怒、怨恨和不满等强烈的负面情绪。在佛教中,“嗔”被视为三毒之一,与“贪”和“痴”并列,被认为是引发众生痛苦和轮回不息的关键因素。
嗔痴 - 百度百科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 俱舍论 》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贪嗔痴」?- 知乎 | 血衫非弧の一存
2017年1月28日 ·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门中的“贪、嗔、痴、恨”四大戒中的“嗔”指的是什么?_百度知道
2024年12月20日 · “嗔”在“贪、嗔、痴”三毒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其危害甚大,甚至超过了贪欲与痴愚。嗔心一旦生起,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甚至会破坏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因此,在佛教修行中,制怒、息怒、忍辱是至关重要的修行内容。
清涼答疑丨贪嗔痴指的是什么? - 网易
2024年1月9日 ·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它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苦海,为众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三毒之贪 “贪”是指众生生活在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诸根,接触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产生种种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即是“五欲”,众生对此五欲生起 ...
万如法师答: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佛教导航
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
- 某些结果已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