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抑制hedgehog信号的patched-1抗体,这为靶向HH信号通路用于治疗由过度HH途径活性驱动的癌症,特别是通过靶向原发性肿瘤细胞具有重要意义。 Hedgehog ...
近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以年均4.2%的速度攀升,已成为城市居民第二大癌症杀手。在消化内科门诊,超过60%的患者因忽视肠镜报告中的专业术语而延误治疗。现代快节奏生活下,外卖依赖、久坐少动等不良习惯正悄然改变着肠道菌群生态,这使得消化道病变呈现年轻化趋势。面对肠镜检查报告单上的医学术语,普通民众往往陷入'一知半解'的认知困境,这种信息鸿沟正成为癌症防控的关键阻碍。
在呼吸科门诊,65岁的张先生持续干咳8个月后确诊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此时他的肺功能已丧失40%。这个真实案例折射出全球医学界面临的严峻挑战——根据《柳叶刀》最新研究,IPF全球患病率已达2.8-4.9/10万,确诊后中位生存期仅3-5年。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三甲医院数据显示,IPF患者从首次就诊到明确诊断平均耗时14.2个月,误诊率高达63%。这种被称为"肺部蜂窝化"的致命疾病,正在考验现代 ...
编辑推荐:为解决结直肠癌(CRC)诊断和治疗策略不足的问题,捷克马萨里克大学团队通过RNA测序技术分析了五种常用CRC细胞系 ...
为探究吉娃娃双侧前肢缺失(BAA)的遗传病因,研究人员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 RSPO 2 基因相关变异与 BAA 有关,这有助于防止患病犬出生,并加深对肢体发育的理解。
文章研究表明,表观药物Panobinostat和Tazemetostat的组合可以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组蛋白修饰重编程,抑制与肿瘤进展相关的基因表达。通过HiTIP-seq技术,研究人员对来自DMG患者肿瘤干细胞的表观修饰改变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这两种 ...
近期,西湖大学有哪些科研新成果?“科研速递”栏目带大家一睹为快。012025年1月10日,西湖大学医学院徐和平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陈焰主任团队合作,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题为The ...
人体器官的形成、发育、病理等机制一直是萦绕在科学家脑中的难题,如何建立高度逼真的人体器官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细胞和动物模型。近年来,类器官和器官芯片作为新兴的细胞培养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大有强抢小白鼠“饭碗”的趋势。最近,两者还 ...
10. 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 星系是宇宙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星系之所以发光,主要是因为其内部含有数千亿颗恒星。按照星系恒星形成能力的强弱,天文学家一般把星系分为两类:较为年轻、能够持续产生新的恒星的“恒星形成 ...
多彩贵州网讯 (本网记者 张鸿杰) 3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5 中关村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刚、李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孙培杰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文涛等在三角晶格阻挫量子磁体磷酸钠钡钴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发现该阻挫量子磁体实现超固态的磁性对应,即自旋超固态。中子谱学给出了其固态序和超流序共存的证 ...
3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本次发布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数理天文信息、化学材料能源、地球环境和生命医学等科学领域。同时,在27日下午举办的2024年度“中国科学 ...